標題:
香港d水係唔係來自廣東省架?
發問:
如果有一日廣東省同香港翻面,廣東省唔比d水過去香港,香港會點,香港人飲咩野水好?
最佳解答:
香港並無大型河流湖泊,居民的食水一直以來全靠雨水。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為2,200毫米,而自香港自開埠之來,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市民用水量快速增加,食水很不足夠的情況經常有。因此食水來源除了靠香港自建水庫儲水外,最重要的是靠東江水了。 香港總共有17個供水水塘,總存水量5.86億立方米,面積最大的水塘是船灣淡水湖,儲水量最多的是萬宜水庫。資料如下: 香港島 薄扶林水塘 香港仔上水塘 香港仔下水塘 黃泥涌水塘(今黃泥涌水塘公園) 大潭水塘(大潭上水塘) 大潭副水塘 大潭中水塘 大潭篤水塘 九龍半島 九龍水塘 九龍副水塘 石梨貝水塘 九龍接收水塘 新界東 萬宜水庫 船灣淡水湖 新界西 城門水塘 下城門水塘 大欖涌水塘 大嶼山 石壁水塘 各水塘及其存水量表列如下: 水庫 開始供水年份 最大儲水量(立方米) 薄扶林水塘 1877年 231,000 大潭上水塘 1889年 1,490,000 大潭副水塘 1904年 80,000 大潭中水塘 1907年 686,000 九龍水塘 1910年 1,578,000 大潭篤水塘 1917年 6,047,000 石梨貝水塘 1925年 374,000 九龍接收水塘 1926年 121,000 香港仔水塘 1931年 1,259,000 九龍副水塘 1931年 800,000 城門水塘 1936年 13,279,000 大欖涌水塘 1957年 20,490,000 石壁水塘 1963年 24,461,000 下城門水塘 1965年 4,299,000 船灣淡水湖 1968年 229,729,000 萬宜水庫 1978年 281,124,000 至於東江水,來自東江,東江是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幹流河道長523千米,流域面積占全珠江流域的6.3%。發源於粵北、贛南,主流尋烏水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的大竹嶺,屬山區性河流。下游在石龍以下分東江北幹流,在匯入增水和綏福水後,西流至增城,從虎門注入獅子洋入南海。東江南支流,在匯寒溪水後分許多汊流,經獅子洋入南海。東江流經的城市有河源、惠州、東莞。東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質優良,是香港淡水的主要供應源。 至於東江水何時開始輸港,事緣在1963年,香港遭遇了六十多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乾旱,6月13日港英政府不得不宣布嚴格限制用水,市民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只供水四個小時。三百五十萬人的生活頓時陷於困境,港府關閉了居民家中的自來水,只開通了街頭為數極少的供水站,定時定量供水。整個香港經濟也面臨著巨大災難。據報道,嚴重的水荒使許多外國觀光客過門不入,紡織業也因缺水減產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農業損失了一千多萬港元,一百三十四個行業停工減產損失達六千萬港元,飲食業更是大受打擊。 香港的水荒引起了中國領導人的極大關注。1963年5月25日,廣東省省長陳郁發表講話,表示可以向香港免費提供淡水。此後,廣東省與港府就向香港供水問題進行了多次磋商。為了徹底解決香港同胞用水的極端困難,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決定興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從東江引水供應香港。1963年12月,敬愛的周總理一聲令下,撥出專款3584萬元,只用了11個月就高速度建成了東深供水工程,從此結束了香港長期缺水的歷史。1964年4月22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同港英政府在廣州簽訂《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九龍的協議》,協議規定從1965年3月1日開始每年供給香港淡水六千八百二十萬立方米。 為了滿足香港隨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而不斷上漲的用水需求,東深工程於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分別進行了三次擴建,規模一次比一次大,累計耗資二十億元,開挖的土石方總量可以築起一道從深圳到北京,10米寬1米高的道路。至1994年3月擴建工程竣工投產,對港供水能力已從首期的六千八百万立方米增至十一億立方米,相當於首期工程的十七倍。截至目前,東深供水工程累計供給香港水量已達近百億立方米,年供水量占香港年總用水量的七成以上。這是中國支持香港穩定繁榮的重要的措施。 今天,香港每年向廣東省購買大約8億立方米的食水。 其實從上述資料顯示,香港的繁榮不單是香港人的勞力就得,而一直以來香港都依賴中國提供水、糧食等物資。所以如果同廣東省反面,香港未必無水供應,因為供水予香港一直是中國中央政府的指令,由興建供水喉管等,都是中央撥款的。不過如果香港同中央政府反面就唔同啦。雖然香港都有5億多的儲水量,但都要望天打掛。而就算有水,無糧食都係死架!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