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大排檔與快餐店的資料

發問:

help me

最佳解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7%E6%8E%92%E6%AA%94&variant=zh-tw 歷史 大牌檔一般開在橫街或巷內,在路邊搭起檔口,並在傍邊擺設檯凳供食客坐下。 大牌檔的名字,起源於早期香港政府發給大牌檔經營的牌照,面積很大,比當時發給一般小販的為大,並需懸掛在當眼地方。於是擁有這個大牌照的檔,就被稱為「大牌檔」。大牌檔又有大排檔之稱,可能是因為大牌檔在街邊一排排地排列而得名(排跟牌在粵語同音),亦可能是誤寫。 早年在中上環一帶有不少大牌檔,包括威靈頓街、禧利街及吉士笠街等。 大牌檔在50至70年代的香港,是市民主要的飲食地方,大牌檔價格相宜,食物選擇又多,因此甚受普羅大眾歡迎,更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大牌檔所提供的食物種類繁多,中西兼備,中式有小菜、炒粉麵飯、魚蛋粉麵、白粥油條等,西式的有多士、三文治、港式絲襪奶茶、咖啡、鴛鴦等,亦有紅豆沙、芝麻糊等中式甜品。因為大牌檔在露天地方現叫現做的,一般採用火水爐煮食,爐火能較猛,因此大牌檔小菜以鑊氣夠而夠惹味著名。 大牌檔的另一特色是光顧一家檔口後,仍可同時在隔鄰多家檔口叫其他種類的食物,而各檔口皆樂意與這樣合作,並共用傢俬。舉例早餐想吃白粥加腿蛋治(火腿蛋三文治),商店可能只能給他腿蛋治,但他會叫隔鄰粥麵店送上一碗白粥。結賬時,有為鄰店代收亦有要求客人分別付款。 光顧大牌檔,一般須坐在街邊進食,沒有冷氣,也可能沒有上蓋,有的話多是帆布搭建的假屋簷,雖甚有風味,但準備中的食物與用過的碗碟都只能放在街上,而用膳後的碗筷亦常在攤檔,衛生環境比較差。設有大牌檔的街道也令車輛很難通過,為途人帶來不便。 大牌檔起源自香港,指開設在街邊提供飲食的露天熟食檔口。典型的大牌檔格局除了流動(或固定)的製造食物的營業攤檔外,還有數圍椅桌在旁,供食客即時食用。 由於政府已停止發出大牌檔牌照,傳統大牌檔已買少見少,全香港只剩下29檔,主要集中在中環士丹利街、吉士笠街、美輪街、伊利近街、結志街,九龍深水埗耀東街、石硤尾街及基隆街。其他的都已經搬遷到鄰近的市政大廈的熟食攤檔繼續營業。另澳門亦有相近的大牌檔,亦同樣被遷往附近街市上的熟食攤檔,在下環和各堂區仍有為分散的傳統街邊大牌檔;較為人熟悉的典型是在營地大街的保記牛腩河和氹仔大利來豬扒包,已消失的有在前工人球場側的較大型的大牌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F%AB%E9%A4%90%E5%BA%97&variant=zh-tw 快餐店,是指在點餐之後食物很快就供應出來,並且服務維持在最低限度的一種餐廳。至於客人並不一定會很快就把食物吃掉。通常這些餐廳所提供的食物稱為速食或快餐。由於有越來越多人反對速食,相關企業正試圖將大眾對他們餐廳的認知從「速食餐廳」轉移向「快速服務餐廳」(quick service restaurant)。然而這種說法在口語中仍不普遍。 這些餐廳通常都會預先烹煮大量的食物,然後進行保溫,或者在點餐的時候再加熱。許多速食餐廳採取連鎖餐廳或加盟模式來運作,會從中央工廠配送標準的食材給底下的各個餐廳。有些店面則採取攤販的形式,不一定會提供客人遮蔽的地方或桌椅。 由於開設一間速食餐廳需要的資本額相對而言較低,因此小型自營的速食餐廳在全世界都可以普遍見到。 概況 在美國,速食餐廳的市場佔有率逐漸被所謂的快速休閒餐廳(fast casual restaurant)所瓜分,後者提供的食物品質較高而且價格較貴。2002年麥當勞公司公佈了他們第一次的季度虧損。在這股追求更健康、品質更好的食物的趨勢下,麥當勞和漢堡王等餐廳開始改變路線,開始銷售更健康的食物,比如沙拉和新鮮水果。這種路線的改變,除了是順應社會的需求以外,也是對這些公司遭受之法律訴訟的一種回應。 200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起司漢堡法》(Cheeseburger Bill),用來「禁止那些宣稱自己的肥胖是歸咎於食物和非酒精飲料的製造者及販賣者的人提出無聊的訴訟」。這個法案的提出是因為有越來越多人宣稱自己由於吃了這些速食而造成了肥胖,因而向速食連鎖企業提出告訴,但是基本上這是在規避他們自己吃了這些食物的責任。 由於速食企業依賴單一栽培(monoculture)、須要從全球商品市場購買食材、以及造成地方飲食習慣的改變,許多人將之視為對地方風俗料理的一種破壞。因此速食餐廳也成為了許多人抗議的目標。 基於這許多的理由,有人發起了「慢食運動」(Slow Food),目的在於保存地方料理,並且反對任何有利於速食的法律和習慣。 雖然速食餐廳經常被視為現代科技文化的一個象徵,速食餐廳的歷史很可能和城市一樣古老,在每個文化之間都有不同的樣貌。古羅馬的城市有販賣麵包配橄欖的攤販,東亞文化中有麵店,而中東則有販賣炸豆丸子的店。

其他解答: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大牌檔」名字的由來:因為政府當年發給這種街邊檔攤的特別牌照,紙張面積特別大,故名為大「牌」檔。「牌」是「牌照」的意思。 大棑檔早於50年代在香港盛行,當時的大棑檔只是一些街頭熟食攤檔,這些一排排的食檔搭建在馬路旁,而部分檔口招牌比檔口還大,故名為「大排檔」。 大排檔獨特的街頭食品,是香港人的珍饈,當中以其氛香馥郁的奶茶、咖啡、鴛鴦最為馳名。現今大棑檔餐廳結合了50年代的大棑檔特色食品,以更舒適、更寬敞的懷舊裝潢,為忙碌的香港人,提供了一處忙裡偷閒,暫離煩囂,享受生活情趣的好地方大牌檔一般開在橫街或巷內,在路邊搭起檔口,並在傍邊擺設檯凳供食客坐下。 快餐店 ~高油脂﹔ ~高鹽分﹔ ~高糖分:快餐的飲品全都是高糖類制品,無論冷飲熱飲都一樣,是含大量糖分的甜品,加上汽水、雪糕類的甜品,更令食物糖分特高﹔ ~大量調味料:味濃是快餐的特征,使人食得快,食得多,是快餐的特色﹔ ~低纖維的食物:快餐制作過程中盡量選用低纖維食物,令進食速度較快,人們進食過程不用太多的咀嚼動作,入口便吞下﹔ ~含較多的人工添加劑。 快餐既然是以快馳名,深受都市人“喜愛”,一定有它的好處,否則不能成為都市飲食中的一種主流。它的好處有: (1)快捷供應能量。當人們感到需要進食之時,也就是需要能量的時候,就希望能馬上進食,但一般的餐廳、茶樓、酒家,當你點菜后,通常都需要等一段時間才有食物供應,所以不易滿足人體即時的需求﹔ (2)色香味刺激食欲。一般快餐店都採用色香味極高的烹調方法,例如煎炸及高濃度配料等,都是一些刺激食欲的食物的處理方法,務求做到吸引力十足。對於平日匆忙而又胃口欠佳的人來說,快餐的色香味是必需的成分,否則更難下咽。 (3)快餐易食。品種比較簡單,進食方法非常方便,不用自己動手,隨時隨地都可以用膳,是快速填飽肚子的最好選擇,大受都市忙人歡迎。 快餐的壞處 (1)營養供應有欠均衡。隻注重肉類、糖類及油脂類供應,缺乏了蔬菜、水果、纖維質等。而維生素及礦物質等比較缺乏,所以會導致營養失衡﹔ (2)熱量供應過量。快餐以油脂及單糖類為主要的能量供應者,是極之濃縮的一類物質,所以可能輕易地吸取超過我們每日所需的能量。而油多如果又是動物性的,就含有太高的飽和脂肪,容易導致膽固醇過高,危害心臟健康﹔ (3)鹽分供應過多。大多數快餐的調味料都是很濃的,含有大量的鹽分,對心臟血管及腎臟都無益處,長久食用的話,身體健康肯定受損,隻是危害並不明顯,所以不為人所知。 快餐是否健康並不在乎快餐本身,而是進食快餐的人如何去選擇所進食的食物。要選擇得當,針對其缺點而改善之,配合各種食物的組合,進食快餐並無不可。|||||http://student.hkbu.edu.hk/~03014924/process.htm http://www.ecjobs.com.hk/user/user_startup.php?article_id=58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香港美食2017 的頭像
    香港美食2017

    香港美食2017

    香港美食2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