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積存圍婚嫁

發問:

要積存圍婚嫁既次資料 要全部. 有幾多俾幾多 thz

最佳解答:

暫時找到以下的資料,希望對您有些幫助。 大圍村原稱"積存圍",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沙田區內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圍村。該圍村原有二十三個姓氏,現只剩下十四個姓氏。目前大圍村以韋氏為最大姓氏並設有祠堂,至今該圍村共有約三百戶原住民家庭,共約1,100名村民。 圖片參考:http://i37.photobucket.com/albums/e92/Kai_Fong/Hong%20Kong%20Gallery/TaiWai45.jpg 大圍村內的一戶家庭,在以青磚砌成的正門外張貼的慶祝農曆新年的"春聯"及橫匾。 圖片參考:http://i37.photobucket.com/albums/e92/Kai_Fong/Hong%20Kong%20Gallery/TaiWai46.jpg 從前面的大圍村內一座具歷史價值的"積存圍"門樓,到村內的村屋樓群、後面於上世紀中、後期建成的中層住宅樓群,以及最後面當時正在興建的美田第二期,形成了一道反映大圍歷史變遷的風景線。 圖片參考:http://i37.photobucket.com/albums/e92/Kai_Fong/Hong%20Kong%20Gallery/TaiWai47.jpg 論大圍村內最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應非"積存圍"門樓莫屬。關於"積存圍"的得名,據說是四百多年前,"積存圍"建村之時,得著名的堪輿大師賴布衣指點村民建村,並以農曆正月廿二為吉日,奠基立圍,取名"積存",有"積善"及"存仁"之意。從下面的照片可看到,大圍村村民為慶祝農曆新年,便在"積存圍"的橫匾兩側各掛一個紅色燈籠,並在正門兩側貼上"春聯"。 圖片參考:http://i37.photobucket.com/albums/e92/Kai_Fong/Hong%20Kong%20Gallery/TaiWai48.jpg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gif 2009-05-13 15:31:55 補充: 大圍原稱「積存圍」,是沙田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因該村為沙田最大的一條圍村,故又稱大圍。早在宋、元、明年間,在兵荒馬亂之際,不少人離開祖籍,部分由廣東省東莞縣沙井或寶安縣等地南逃至該村一帶開荒定居。後來當地居民有意建立圍村,於是在明朝萬曆二年 (1574年),廿九戶人家每戶建屋一所,組成「積存圍」。 2009-05-13 15:32:19 補充: 據村中父老所言,「積存圍」建立之時,曾聘得著名的勘輿大師賴布衣先生指點村民建村;以萬曆二年正月廿日為良辰吉日,奠基立圍,並取名「積存」,意在「積善」及「存仁」。(但也有認為兩者年代不同, 故不能證實。) 「積存圍」是一「雜姓村」,建圍之初,共有廿三姓;至今只有十六姓,其中以韋姓人口較多。(傳說他們是韓信的後裔, 因避禍而改姓。)除了韋姓設有祠堂外,其他姓氏均以村內的侯王宮作為總祠堂。 2009-05-13 15:32:51 補充: 侯王宮內的「侯王」是誰,歷來說法不一。據該廟於1983年重修時所立的碑記所述,廟內所供奉的「侯王」是宋帝昺的舅父楊亮節,為南宋末年的一位忠臣。南宋末年,元兵南侵,楊亮節率領先頭部隊至今日的大圍、東涌及九龍城一帶,以備迎護宋帝昺。後宋帝逃至崖山,兵敗溺斃。後人為了紀念楊亮節的功德,於是在大圍、九龍城及東涌建立侯王廟。 但有不少學者卻質疑這種看法。他們認為楊亮節對南宋的功績重大,沒有理由不立碑加以紀念,而由土人為他建廟;其次,楊亮節死於崖山,而非死於九龍一帶,該廟建於九龍而非崖山,故應與楊氏無關。 2009-05-13 15:33:08 補充: 另外,亦有學者指出:宋代的朝制並無「侯王」疊稱的封號,故推測「楊侯大王」是姓楊名侯,被尊稱大王而已,並非楊亮節;況且香港的侯王廟分佈於東涌、大澳、新田及沙田等地,各廟並非專門祭祀楊亮節,有懷疑侯王並非一人,實為祭祀楊氏的家廟。 在大圍村公所還未成立以先,一般的村務都是在侯王宮內進行;村內的田屋、街市都是以侯王宮的名義收納租款,而一切的收入均用於村內的事務。該村每十年舉行太平清醮,以求風調雨順。 2009-05-13 15:33:31 補充: 更多資料 http://www.ln.edu.hk/mcsln/9th_issue/interview_01.shtml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
arrow
arrow

    香港美食2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