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香港新界的鄉民是否講客家話的?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發問:

香港新界的鄉民是否講客家話的? 如果不是,他們一般說什麼語言?

最佳解答:

從方言的類別來,新界的方言包括了漢語七大方言的三種方言,一是粵語,它以市區的廣州話為代表,圍頭話和 家話都是粵語的分支,而且圍頭話和東莞話還很接近,可稱為莞寶方言,寶即寶安。二是閩語,即所謂的福佬話,他們是來自海陸豐的漁民。三是客家話,是新界方言最具優勢的一種。當然,隨都市化的發展,城鄉人口的融合,新界原居民的第二代已不大會說方言了,我們在單點調查時,強調要找年紀大的發音人,記「老派」的音系,目的就是要保存方言的材料。 香港原居民說什麼語言﹖ 狹義的“原居民”是指1898年以前便在新界定居的華人﹐主要牽涉兩個陸上方言團體﹑兩個海上方言團體﹐另外還有人數極少的“平婆話”(屬於客家話﹐使用於元朗南部的幾個鄉村)和大鵬話(屬於粵語﹐過去曾經在東平洲使用﹐現在還有部份已經遷居到大埔或市區的老人會說)﹐總數有六種之多﹗ 第一個原居民團體是“本地人”﹐說的方言稱為本地話或圍頭話。他們在宋代開始便陸續從廣東﹑廣西和江西等地來到新界﹐開墾耕種。主要的姓氏有鄧﹑文﹑侯﹑廖﹑彭﹐又稱為五大家族﹐田產遍布元朗﹑上水﹑粉嶺﹑大埔﹑沙田的肥沃平原﹑河谷。他們講的方言屬於粵語方言的一支﹐學者稱之為“莞寶片”粵語。顧名思義﹐新界本地話的特點和東莞﹑寶安的特點相當接近﹐跟廣州話也勉強可以相通。圍頭人的鄉村數目雖然只佔香港村落總數的32%﹐但人數卻稍微超過客家人。 圍頭話雖然和廣州話相似﹐但音系有一定的簡化﹐例如聲調只有六個(陰平=陰去=陽上﹐陰上﹑陽平﹑陽去﹑陰入﹑陽入)﹐韻尾n/t合併到ng/k﹐只有一個央元音a﹐津=真=曾=蒸。oi合併到ui﹐菜=翠。由於oi變成ui﹐廣州話的開﹑海﹑害等字就變成f聲母﹐聽起來是“悔﹑灰”等發音。詞彙上主要跟廣州話相同﹐但有相當部份接近客家話﹐例如花生叫“地豆”。也有一些特別的詞彙﹐例如食鹽叫做“海沙”。 第二個團體是“客家人”﹐說的方言稱為客家話。他們是在清初遷界事件的時候﹐從粵東招來開墾的農民。由於來港的時候﹐很多地方已經由本地人擁有﹐他們只有替本地人租田地耕種﹐或者開墾新界東部或者一些比較偏僻的山谷﹐例如西貢半島﹑沙田﹑大埔﹑沙頭角﹑荃灣及元朗東部﹐姓氏也比較多樣化。他們講的方言跟廣東東部﹑廣西和台灣的的客家話基本相通﹐尤其和惠陽﹑寶安的客家話差別較小﹐但也有一定特色。 新界原居民客家話和圍頭話一樣有六個聲調﹐但無論在調型和調類都不一樣﹐陰平雖然也是中平調型﹐但包括的字是廣州話的陰平和陽上的一部分﹐陽平的調型和管字範圍跟圍頭話﹑廣州話相同﹐上聲是中降調﹐去聲包括廣州話的陰去和陽去。客家話的特點是聲母方面﹐廣州話在陽去和陽入不送去的聲母﹐客家話幾乎全部送氣﹐例如大步﹑就近﹑斷絕﹑電鍍等。 詞彙方面﹐相當大部份跟粵東的相同﹐但也有一定的特色﹐例如﹐明天是“晨朝日”﹐昨天是“杉民日”。下雨叫“落水”﹐花生叫“地豆”﹐否定詞“唔”是陰平而不是陽平等。客家人的鄉村數目佔了香港鄉村總數的54%﹐分佈面積相當廣泛﹐而客家話在1970年代以前曾是新界各個鄉鎮市集的通用語。 根據1998年對新界六百多條村初步的調查,旨在了解都市化前這些村的原居民所採用的方言,結果是客家村359個,佔57%,圍頭村(屬粵語)167個,佔26.5%,蛋家村33個,佔5.2%,福老村5個,佔0.8%,混合村66個,佔10.5%。這個調查只核對一些語言材料,並對七個點的方言記錄了約200個字的讀音和五十個常用詞的用法。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gif

其他解答:

圍頭話和客家話其實一種話. 直不過各係分廣韻及切韻ng. 係我地心中廣州話係外族話或仿廣韻歪聲. 哀圍頭人.|||||懂台語嗎?=.=|||||新界的原居民是講客家話的,不是原居民大多數講廣州話。
arrow
arrow

    香港美食2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