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葡撻和蛋撻有什麼分別?

發問:

簡述它們的特色和由來. 求它們的 recipe 萬分感激!!!

最佳解答:

葡萄牙式奶油撻 汉漢▼▲ zh未轉換未轉換 zh-cn大 為了閱讀 轉換 為了閱讀方 簡體:撻; 繁體: zh zh-cn zh-tw zh-hk zh-sg zh-hans zh-hant 顯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7/Pasteis.jpg/180px-Pasteis.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一盤葡撻 葡萄牙式奶油撻,又稱葡式蛋撻、焦糖瑪琪朵蛋撻,港澳地區稱葡撻(葡萄牙語:Pastel de Nata 或 Pastel de Belm,複數形式為 Pastis de Belm),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其焦黑錶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是其特徵。相傳最晚在18世紀葡萄牙裡斯本熱洛尼莫修道院的修女發明的。1837年開始在世俗餅店有售,當時因為店子位處裡斯本的白冷區(Belm)而稱為白冷撻。 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Andrew Stow)將葡撻帶到澳門,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後,隨即慕名而至者眾,並成為澳門著名小吃,其後分店至兩岸三地、日本、泰國、菲律賓、韓國,且仿製者不少。他與太太唐志慧1997年離婚後,他繼續經營在路環的老店(安德魯),並在澳門大學開設分店。而太太則以瑪嘉烈之名在澳門半島經營兩分店並與肯德基合作。 葡撻可以熱吃或冷吃。食用時可灑上肉桂和糖粉。 蛋撻 汉漢▼▲ zh未轉換未轉換 zh-cn大陸大陸 zh-tw台灣台灣 zh-hk港澳港澳 zh-sg新馬新馬 zh-hans簡體簡體 zh-hant繁體繁體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標題手工轉換。 轉換標題為:簡體:蛋撻; 繁體:蛋撻; 台灣:蛋塔; 實際標題為:蛋撻;當前顯示為:蛋撻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 簡體:撻; 繁體: zh zh-cn zh-tw zh-hk zh-sg zh-hans zh-hant 顯示↓關閉↑ 字詞轉換是中文 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 由於技術所限,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3/Gnome-globe.svg/39px-Gnome-globe.svg.png 本文僅具一部份地域的觀點或資訊,尚需補充世界性的內容。 歡迎改善本文,或討論本文任何問題。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2/21/Sainthonore.JPG/200px-Sainthonore.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聖安娜餅屋的橢圓形蛋撻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2/2b/Puffeggtart.JPG/200px-Puffeggtar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酥皮蛋撻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b/Danta.JPG/200px-Danta.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KFC的葡式蛋撻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b/Egg_custard_tart.jpg/200px-Egg_custard_tar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英國牛津市的蛋撻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0/Egg_custard_tarts.jpg/200px-Egg_custard_tarts.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酒樓常見的點心「蛋撻仔」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8/HK_Food_Hot_n_Fresh_Egg_Tart.JPG/200px-HK_Food_Hot_n_Fresh_Egg_Tar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新鮮出爐的蛋撻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7/Pasteis.jpg/200px-Pasteis.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葡萄牙售賣的葡式蛋撻 蛋撻,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錶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鬆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 歷史 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提出,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已利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製作類似蛋撻的食品。139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的一次宴會便有食用蛋撻的記載[1]。直到現在,蛋撻仍可在英國見到。 縱然蛋撻深受香港人歡迎,但其在香港歷史尚短。據業餘香港歷史學者吳昊考證,1920年代的廣州,各大百貨公司競爭激烈,為了吸引顧客,百貨公司的廚師每周都會設計一款「星期美點」作招徠,蛋撻正是這時候在廣州出現。 香港引入蛋撻的時代,現未有準確年份,有說自1940年代起,香港餅店已出現蛋撻,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打入多數茶餐廳。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一個蛋撻便可以成為一個下午茶餐。1990年代起,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故現只在舊式茶餐廳方有自家烤製的蛋撻,其他茶餐廳則從麵包工場訂購蛋撻饗客。另一方面,香港不少酒樓的點心中也包括蛋撻仔(小型蛋撻)。 蛋撻在台灣並不是非常熱門的甜點,但是長期以來,一直是大街小巷的各家麵包店必備產品。澳門瑪嘉烈餅店的葡撻則在90年代為台灣掀起一股蛋撻熱潮,不僅瑪嘉烈餅店大受歡迎,模仿該餅店的葡式蛋撻店也紛紛出現,一般麵包店也加入販賣葡撻的行列。但是台灣的葡撻熱至千禧年後便衰退,只剩肯德雞持續在販賣葡式蛋撻,而一般麵包店則不再製作葡撻,但一般蛋撻仍是長期產品。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

葡萄牙式奶油撻,俗稱葡撻(葡萄牙語:Pastel de Nata 或 Pastel de Belém,複數形式為 Pastéis de Belém),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其焦黑表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是其特徵。相傳最晚在18世紀葡萄牙里斯本熱洛尼莫修道院的修女發明的。1837年開始在世俗餅店有售,當時因為店子位處里斯本的貝林區(Belém)而稱為貝林撻。 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Andrew Stow)將葡撻帶到澳門,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後,隨即慕名而至者眾,並成為澳門著名小吃,其後分店至兩岸三地、日本、泰國、菲律賓、韓國,且仿製者不少。他與太太唐志慧1997年離婚後,他繼續經營在路環的老店(安德魯),並在澳門大學開設分店。而太太則以瑪嘉烈之名在澳門半島經營兩分店並與肯德基合作。 葡國菜係非常國際性既菜系,因葡萄牙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時,吸取了當地的飲食特色,融合成新。葡國人在澳門已有四百幾年的歷史,受了中國菜的影響,葡國餐的煮法和材料漸漸溶合了一些中國的色彩。 www.bonbonkitchen.com/kitchen/potart.htm 呢個網址有哂材料同做法ga la!!!!!!!!!! 蛋撻,是歐洲傳來的產品,英國人稱之為「custard tart」,一直是歐洲普遍的家庭甜品之一,custard是雞蛋、奶及糖混合製成的軟凍,我們稱之為「蛋」,tart則取其音叫撻。 據說在40年代時,有些餐廳推出西式早餐(奶茶、蛋撻),用來打破廣東人飲茶 食點心的習慣。食家蔡瀾表示,當年的蛋撻比現在的大兩倍以上,一大個蛋撻加杯奶茶,是五六十年代勞苦大眾至愛的東西。當經濟開始起飛,陸羽率先出現了迷你蛋撻。後期香港有錢人愈來愈多,蛋撻上還會加上燕窩、鮑魚等配料,但經濟不景,這些蛋撻又不見了。原來蛋撻更可反映經濟環境。 蛋撻 撻皮材料: 低筋麵粉 220克 鹽 1/8茶匙 發粉 1/4茶匙 牛油 110克 凍水 3湯匙 餡材料: 糖 140克 水 1又1/2杯 蛋 6隻 花奶 1/4杯 吉士粉 1湯匙 醋 1茶匙半 做法: 1.低筋麵粉、鹽及發粉一同篩勻,牛油切粒搓入粉內,加入3湯匙凍水搓成麵糰,備用 2.水與糖同放鍋中,以慢火煮至糖溶;雞蛋拂勻,加入花奶、醋及吉士粉 3.將(2)的糖水慢慢倒入蛋液中,不停攪拌,以篩隔去雜質,備用 4.將(1)之粉糰用木棍輾薄,填入撻皮模型內,倒入蛋液約七至八成滿 5.入焗爐以攝氏200度焗約7分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香港美食2017 的頭像
    香港美食2017

    香港美食2017

    香港美食2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