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求明朝的資料
發問:
如上,希望大家可以幫我
最佳解答:
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紅巾軍領袖朱元璋在元末大動亂中脫穎而出,翦滅群雄,於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建立明朝,是為明太祖,中經十六帝,至1645年(弘光元年)滅亡,歷277年。明朝實行兩京制度,初以應天為南京(今江蘇南京市),以汴梁(今河南開封市)為北京。1398年建文帝即位,第二年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1402年奪得皇帝位,並於1421年(永樂十九年)遷都於北京(今北京市)。其後,歷仁宗、宣宗、英宗。1449年(正統十四年),明英宗率師北伐瓦剌,兵敗被俘,郕王即皇帝位,是為景帝。景帝任用兵部尚書于謙擊敗瓦剌,迎還英宗。英宗於1457年(景泰八年)復辟。其後歷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軍攻破北京。思宗自縊,福王即位於南京,1645年(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南京,明亡。也有不少史家以1644年作為明朝滅亡之年。 明朝在地方上撤消了行省,設立了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在中央,明朝初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1380年(洪武十三年),中書省被撤消,廢丞相不設,大都督府分為中、前、後、左、右五軍都督府,皇權進一步加強。其後歷永樂、洪熙、宣德,逐漸形成內閣制度。內閣參贊機務,但首輔無丞相之名,一切決策取決於皇帝批紅,與此同時,宮中宦官形成以司禮監為首的一套機構,他們通過錦衣衛、東廠、西廠、內廠等控制各級官員、干預朝政,並利用代皇帝批紅的機會擅行大權,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倒行逆施,為患甚烈。 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極盛時,北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轄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阯郡,其間又有鄭和遠航揚威於海外,號稱 「四海咸賓」,實遠逾於唐,而不遜於清。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進了中華多民族的統一和發展。 明朝取消了元朝的驅口、驅奴制,通過黃冊、魚鱗圖冊控制土地人民,使生產力大大解放。明中期以後,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黃冊制度破壞,在張居正等人的推動下,實行一條鞭法。在農業、手工業中,商品經濟因素日益增加,生產中僱傭勞動開始向規模化、組織化發展。永樂年間,明朝著力向海外拓展,曾派遣鄭和率大規模船隊到海外宣揚國威,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後來明朝長期實行海禁政策,不許民間進行海外貿易。商人為利不惜用武力與朝廷對抗,甚至與倭寇勾結擾害海疆。嘉靖末年,在戚繼光等人領導下,明軍平定倭患。1617年(隆慶元年),明朝宣佈解除海禁,准許百姓到東、西二洋經商。 1583年(萬曆十一年)耶穌會士意大利人利瑪竇來到廣東香山縣,從此開始了西學東漸。以徐光啟、李之藻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西學,大量西洋文獻介紹到中國來,中西科學技術合流。中國人開始進一步瞭解世界。 明朝官方支持程朱理學,到明中期,王陽明的心學己成為思想主流。它注重人的主體精神,承認人的價值,而王艮為主的泰州學派主張 「百姓日用即道」,平民色彩最濃。與此相呼應,世俗生活中頹風熾烈。崇尚金錢,捨本逐末,追逐享樂成為風氣,「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市民文學,都在鼓吹人性和自由。知識階層的自我意識更加提高,各種各樣的社團普遍出現,他們強烈要求參政和干預社會生活。東林黨人和其後的復社成為影響朝政的重要的政治勢力。 明朝中期以後,出現了大批流民,他們逃避賦役,放棄土地,與官府對抗,形成巨大的破壞力量。在城市中市民階層與城市游惰一道,加速了明朝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整個社會處在轉型時期。崇禎年間,以張獻忠和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成為朝廷的最大威脅。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清軍在明降將吳三桂帶領下入關,李自成被迫西逃。清軍在南下中受到明朝軍民的激烈抵抗,但最終攻克南京,明朝滅亡。 -------------------- -------------------- -------------------- -------------------- -------------------- --------------- 明朝 沈萬三故事 沈萬三,元末明初人,家居江蘇的周莊,其祖上以躬耕墾殖為業。到了他這一代則主要靠海外貿易發財致富,資產巨萬,田產遍於天下,僅在都城南京就有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盈,酒樓四座。朱元璋稱帝後,沈萬三赴京進貢,並無償助修都城三分之一,把洪武門到水西門一帶城牆包下。城牆造成後,沈氏私人「請犒軍」。朱元璋認為犒軍乃國家大事,發怒說:「匹夫犒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馬皇后勸諫道:「不祥之民,天將誅之,陛下何必要誅殺他呢?」朱元璋就流放沈萬三到雲南,不久沈氏即客死在雲南。 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靖難」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燕兵進京後,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大索數日,只在灰燼中撥出一具殘骸,內侍指為帝屍骨,遂以天子禮殮葬。但建文帝的下落終成為一件懸案。一說帝與少數隨從從地道逃出,落髮為僧,雲游於滇、黔、巴、蜀之間。《明史紀事本末》說,建文帝流浪三十九年,於英宗正統二年(1440年)被認出,入居宮中,壽年而終。《長安西話》說,葬於西山。北京龍潭現存有一丘一碑,碑上刻著「天下大師墓」,相傳即為建文帝之墓。但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後人實難以確考。 衝冠一怒為紅顏 這是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圓圓曲〉中的一句。據說,李自成軍進北京後曾欲招降山海關總兵、平西伯吳三桂,吳三桂也表示同意,並從山海關向北京進發。途中聞知其家被封抄,其父吳襄被軟禁,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掠走。三桂大怒,回師山海關,攻打大順軍城寨,並與清廷聯繫,表示獻山海關降清之意。李自成在一片石戰役兵敗後,吳三桂為清軍先鋒,對其一路追殺,直至其徹底失敗。此事被吳偉業寫入詩中:「慟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由於此詩句深入民心,令很多人以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使山河變色,都是為了陳圓圓的緣故。事實上,三桂此舉並非純粹為了「紅顏」,而只是一種政治投機而已。 -------------------- -------------------- -------------------- -------------------- ------ 明代建立及明初之君主集權 在元末群雄中,最後推翻元朝、重建漢族一統天下的,是平民出身、曾做過和尚的朱元璋。他原屬紅巾軍的一部,後聲勢漸盛,獨樹一幟。朱元璋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作為根據地,整頓軍隊,勸課農桑,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的割據勢力。在平定江南以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兵北伐。次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同年夏天,明軍長驅北上,節節勝利,元室北遁。八月,明軍入佔大都,朱元璋終於一統天下。 明太祖建國初期雖然推行了一些善政,但由於其出身貧寒、學識淺陋,性格又多疑忌,深恐自己的身世、資歷難於服眾,於是厲行君主極權的專制統治,以鞏固朱姓天下。其君主集權政策主要表現於以下各點: (一)廢除宰相制度:明初,承元制設中書省,丞相對政務有專決的大權。自從胡惟庸以謀反罪被殺後,太祖下令廢中書省,不設丞相,其職權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置尚書一人主理,直接向皇帝負責,這就造成中國歷史上皇帝絕對專制的局面。 (二)建立特務統治:胡惟庸一案揭發後,明太祖對功臣宿將不放心,特設「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秘密偵查不法朝官和其他嫌疑分子。他製造兩次大冤獄(胡惟庸案、藍玉案),屠殺了四萬五千多人,其他案件裏被殺的人也不可勝數。 (三)施行跪對廷杖:明太祖為了進一步提高皇帝的威嚴,規定文武官員向皇帝奏事,必須跪著對答,叫做「跪對」;官員說話惹得皇帝生氣,便要伏在殿廷上挨板子,叫作「廷杖」。 (四)羅織文字大獄:明太祖更吹毛求疵,隨意從奏章裏找出涉嫌對皇帝不敬的字眼,把上奏臣子嚴刑處死,造成了許多「文字獄」。 明太祖厲行君主集權,不僅將皇帝的權力推向高峰,更鞏固、深化了中國專制文化,對後世遺禍極大。 -------------------- -------------------- -------------------- -------------------- -------------------- ---------
其他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明朝 (1368-1644) 公元1368年,強大的蒙古帝國元終在一片的農民起義中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我可憐的中華民族從一個厄運又走進另一個黑暗的長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雖是一個由純中國人建立的王朝經二十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但朱元璋把明王朝建成一個極度中央集權的政權,對他的朋友,舊手下和大臣等進行大屠殺,這種自私和愚昧的性格傳給了他的子孫,他的子孫們以此心態治理中國,雖有效的保持王了王朝的穩定,但榷把中國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中。這種心態還表現在對智識方面,明王朝對科舉的範圍只局限在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寫文章只用八股文,此時的歐洲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而中國人的榷只生活在一片的壓迫中。 中國人的苦難,很少來自外敵,但來自本國的暴君暴官,中國人如果不建立一個有效的民主政權,暴君暴官就永遠沒完沒了,而中國人的日子就永遠要等待英明的君主的到來。 明政府對海上的擴張由鄭和所帶領,航行距離之長,在當時的世界無人能出其右,鄭和所帶領的船隊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好像泛舟于中國的內湖。帶給諸國很大的衝擊。但由於中國是一農業帝國,對從事海外事業可能獲利這一點,并不感興趣,逐將海洋留給了阿拉伯人和歐洲人。 明末,宦官專政,明政府為填補應付對付女真族後金的外侵,和鎮壓闖王李自成的流寇,不斷加稅,"遼餉"(東北女真),"剿餉","練餉"給百姓加深負擔,政治腐朽,為官貪污成風,是明末的一大痼疾。終于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明帝系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樂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熾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鎮 (正統 1436-1449; 天順 1457-1464) (7) 明景帝 朱祁鈺 (景泰 1450-1456) (8) 明憲宗 朱見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祐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慶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鈞 (萬歷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啟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檢 (崇禎 1628-1644) 功臣,名將,名人 羅貫中,鄭和,袁崇煥,張居正,海瑞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群雄割據,例如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等都擁兵起事,而朱元璋以應天(後來明朝的國都)為據點,先掃平江南的割據,在揮軍北上滅元朝,將元順帝趕回北方(後世稱北元)。 朱元璋創立明朝,因為鑒於元朝滅亡之速,必須善待百姓,否則民急則亂(所以朱元璋對百姓好過臣子),加上他自幼貧寒,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對民眾所受的壓迫有很深的了解,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後,是為太祖(洪武),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太祖因為自己出身微賤、孤陋寡聞、性格猜疑、刻薄寡恩,又怕以他的資歷會難以服眾,所以實行君主集權及恐怖的獨裁統治,跟宋太宗比起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廢中書省(丞相制度),加強君主集權。加強監察權,以嚴刑峻法防止人民反抗。封宗室為王,大殺功臣。興文字獄,大臣行廷仗跪對。 在上述這些政策的實行之下,對明朝造成了許多弊端: 1.廢中書省,君主極權到達了極點,然而明朝皇帝對於皇子的教育向來不太重視,所以明朝很多不學無術的皇帝,在這種君主權力高漲的時候,要是皇帝昏庸無能,廢除了宰相無人可以輔佐,就會造成政治的敗壞,甚至宦官的弄權,而這些現象在明朝都可見一班。 2.加強監察權,設立錦衣衛以監視人民,功臣被殺戮,大興文字獄,後來的東廠和西廠之陰狠毒辣更是不在話下,恐怖的氣憤瀰漫朝野內外,人人自危。 3.大封宗室為王,大殺功臣,太祖認為集權於君主和王室就可以朱家之天下長固,所以分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但是造成宗室擁兵坐大,形成後來的靖難之役,和日後多次王位問題的喧擾。 4.興文字獄,對大臣廷仗跪對,明朝朝中對於大臣的不禮遇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的高點,太祖本身出身寒微,大臣往往在上書或是朝見的時候,因為言語的不小心而得罪太祖,由於太祖執政前曾當過和尚,所以大臣上書的奏章裡多禁用「光」之類的字眼,因為影射到太祖的出身而下獄的臣子不知有多少。 太祖死後,其長子朱標早死,因此歷其長孫允炆為惠帝(建文),而燕王朱棣對此極為不滿,所以擁兵反抗,而後惠帝出走京城,燕王自立為帝是為成祖(永樂),後世稱此宗室之亂為「靖難」,成祖即位之後首先大殺終於惠帝之大臣,包括株連被處死者共計上萬人,在政治上,對內則加強君主集權,對外則大力改革邊防,開疆拓土,使得成祖在位期間達到明朝的鼎盛,綜觀成祖本身是個智勇且有大略的君主,對於後世的影響也不小,但其奪位的過程廣為後世人所評論,在功過相抵之下,反而顯不出其雄偉的功績,而成祖所主導的靖難之役,也開啟了明朝之後無數的宗室之亂,而燕王在靖難中曾以宦官作為內應,所以即位後重要宦官,設立東廠,也開啟了明朝宦官專權的禍根。 成祖死後其子仁宗(洪熙)繼位,仁宗不到一年即死,由宣宗(宣德)繼之,此時明朝政治還算清明,故使尚稱此為「仁宣之治」,宣宗死,英宗(正統)繼,此時爆發了一個嚴重的外患亂事,「土木堡之變」,尤其王振亂政,造成英宗被瓦剌軍所俘,于謙立英宗之弟監國,後來即位為代宗(景泰),英宗於土木堡變後得以遣返,而其時代宗已經即位,故英宗以太上皇身分居於深宮,並與宦官勾結圖謀復辟,而後發動政變,殺于謙,廢代宗,英宗(天順)再立,史稱「奪門之變」。 其後憲宗(成化)即位,寵幸宦官汪直,並設立特務機關西廠,汪直濫用職權屢興大獄,罷免公卿大臣數十人,又一宦官亂政的禍事。 憲宗死,其子孝宗(弘治)繼位尚能任用賢士,但對宦官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孝宗死武宗(正德)立,劉瑾亂政則達到極點,之後世宗(嘉靖)繼位,在位之初多能清除前朝弊端,並壓制宦官的作用,只不過世宗好大喜功、腐化奢侈,寵信權臣嚴嵩,致使嚴嵩弄權達十七年之久,令軍備廢弛,國庫空虛,北方有列強不斷入侵,引發韃靼攻打北京的「庚戌之變」,東南沿海則有倭寇為禍,民不聊生。 後來穆宗(隆慶)即位,嚴嵩之子嚴世審繼續弄權,穆宗在位五年崩,神宗(萬曆)繼位,任用內閣首輔張居正變法,在改革財政及推行鞭法尚頗有功效,但是不免流於專權,朝臣紛紛不平,在加上神宗在位曾有二十年不上朝的紀錄,造成朝政敗壞到達極點,黨爭四起。 神宗在位四十八年死,其子光宗(泰昌)立,光宗在位一個月即病重,死後由長子熹宗即位,熹宗(天啟)即位不久,朝中大權即落入宦官魏忠賢及熹宗之乳母客氏手中,天啟四年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但是熹宗不聽,於是魏忠賢則著手打擊東林黨人,致使東林黨人均遭殘害,慘死即遭貶逐者達數百人。 熹宗死後則由其弟思宗(崇禎)即位,立即下令貶斥魏忠賢及閹黨,並未東林黨人平反,其時明朝政治已經敗壞到了極點,甚至是已經病入膏肓,朝中黨爭四起,地方禍亂不斷,對外還有女真人 威脅,明朝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是差不多走到了盡頭,流寇之亂成了明朝滅亡的主因,朱元璋建國之初強調要善待百姓,才不會造成民亂,但是明朝及滅亡於流寇這樣的民亂之中,也算是一種諷刺,直到流寇首領李自成攻進北京,思宗皇帝媒山上吊,明朝國都被破,而後吳三桂在山海關引清兵入關,趕走了據有北京的李自成,清朝正式入主中原,爾後清朝初年對於南方的用兵,平定三藩之亂,消滅南明勢力,中國才又正式歸於統一。
留言列表